《秦人秦商文化系列》结合线上、线下两种方式推出,弘扬传统、增强文化自信、传承科技文明。让人们进一步了解秦人历史、文化、农业、科技!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商会将这个品牌作为新的起点,借此弘扬秦人秦商正能量!
《秦人秦商文化大讲堂》将成为群贤汇聚交流商机的活动:北京陕西企业商会、陕西省驻京办事处、在京陕西籍领导、特邀嘉宾(北京异地省级商会代表)等优秀人才汇聚一堂,交流分享,把握商机。
▼
“有创造精神”的王震
二、爱憎分明的王胡子
1939年8月,为加强陕甘宁边区的防卫力量,中央军委急调第三五九旅回师陕北,同年9月,王震亲率直属队和第七一七团通过雁门关、同浦路封锁线,于10月4日到达绥德,并立即被任命为绥德警备区司令员。
绥德地处黄河之滨,东临山西,西连宁夏,北通绥远,是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抵御日军进犯的屏障,也是延安通往华北抗日根据地的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时国民党既不撤走所设的政权机构,也迟迟不承认陕甘宁边区的合法地位,还委派反共专家何绍南来绥德任行政督察专员,继续向已划定为陕甘宁边区所辖的23个县派任县长,造成国共两个县长、两种政权并存的局面。
何绍南是侵华日军师团长板垣征四郎在日本士官学校的同学,深受蒋介石器重。他来到绥德后即提出“瓦解中共”,并逐渐缩小以至消灭“赤化区域”的计划,在区内大量制造摩擦事件,迫害和残杀八路军指战员和抗日人士,还伪造八路军臂章及通行证,私贩鸦片,破坏八路军声誉。王震到绥德后,一面积极部署河防,严防日军侵犯;一面认真应付何绍南的挑衅,警惕突发事变。
何绍南无言以对。经过这次较量,何绍南越发觉得王震难对付,他更变本加厉地组织反共活动,他组织暗杀队和石头队,黑夜偷袭我军,暗害群众,甚至拒绝为我军代购军粮,胁迫群众不准接近我军。
在驻防绥德期间,王震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自己动手,自力更生”,“生产自给”的伟大号召,积极投入到生产运动中去。他带领部队官兵种粮、种菜、养猪等。他说:“1939年冬开始生产,到1940年5月就达到蔬菜自给,养了猪,到下半年每人每月能吃到一斤肉。”③当时部队从前方返回边区,穿衣问题也十分突出。供给部门一度只能给每个战士几斤羊毛,让大家自己捻毛线、织毛衣越冬。有创造精神的王震,能从当地实际出发,除种植小块土地之外,还积极筹划开办了一个纺织厂。刚开办时,他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从一位老太太家里找到了一架她家祖孙三代用过的木制织布机。经试验后核算成本,比买商人贩运来的棉布便宜得多。经过一段忙活,纺织厂终于在绥德一座破庙里开工了。王震给它定名为“大光纺织厂”,“大光”就是响应党中央号召,克服困难,迎接光明的意思。工厂开业时,王震又亲笔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厂门上。上联是“动手动脚,自给自足”;下联是“同心同德,爱国爱民”。在他的关怀下,大光纺织厂的生产越搞越红火,到1940年冬,该厂已初具规模,不但解决了全旅战士的穿衣问题,而且还可以支援其他部队和上市出售。
三、执行屯田政策的模范
南泥湾位于延安东南90华里处,方圆百里,沟壑纵横,山峦重叠,它的核心地区由三道河川构成一个“丫”字形,全区可耕地面积100万余亩。三五九旅刚到这里的时候,到处荒无人烟,荆棘丛生,野兽成群,生活极为艰苦。没有房子,王震和大家一起搭草棚子;没有粮食,王震和大家跑到50公里以外的供应站扛粮食;没有菜吃,王震带领大家上山寻野菜;缺少农具,王震亲自领导干部战士用废铁和弹片打制。
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后,进一步加强了对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以配合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组织驻绥远伊克昭盟地区守军和新编第二十六师何文鼎部,突然向三边分区进逼。为反击国民党进攻,毛泽东命令王震任司令员组建一个野战兵团,立即开赴三边前线,由于做好了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何文鼎部陷入困境,悄悄退回驻地。
让习惯了冲锋陷阵的战士们扛起锄头开荒种地,还面临着缺乏开荒种地经验的问题。因为缺少经验,刚开始时,就是最强的劳动力,一天也只能开出四五分地。为了能够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王震亲自向延安的劳动能手请教,并用换工的方式,派战士帮他们种地,请他们到部队传授耕种技术,又请垦区有经验的老农到部队指导种地。垦区有个12年前搬来的老农朱玉寰,已经71岁,牙齿都掉了,种庄稼在行,是个劳动能手。他见部队指战员开荒种地干劲大,但方法不对头,常主动地向战士传授种地技术。王震了解情况后,去请他来部队指导种地。王震诚恳地说:“在种庄稼上,你就是我们的长官。我委你当农业生产副官,给你写个执照带上,不管你走到三五九旅哪个单位,你拿出执照来,给他们一看,他们就好好招待你,请你指导种庄稼,请你批评。你看怎样?”朱老汉答应了。王震就叫供给部发给他一身军装,还发给他一张执照。朱老汉很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又到了延安三十里钠找来一位30年前从山东逃荒来的马老汉,介绍他参加部队,一起指导战士种庄稼。
1941年,由于全旅上下艰苦努力,全旅开荒种地1.12万亩,收细粮1200余石、疏菜164.8万斤,每百人约养20头猪,经费自给(包括衣服、油盐、津贴、杂支等)78.5%。1942年种地2.68万亩,收细粮3050石,经费自给达90.3%。⑧
围绕上述经营目标和方针,各单位根据各自情况制订具体计划和措施,为完成目标贡献力量,到1942年夏天,整个南泥湾已经呈现出田间肥美、猪羊成群、窑洞满山、市场繁荣的景象,接连三年,超额完成了王震提出的奋斗目标。群众称赞说:“你们真是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的好队伍啊!能打仗,能生产。过去反动军队是吃粮的,尔格军队还生产交公粮。”到1944年播种耕地面积26万余亩,主副食经费全部自给有余,粮食生产达到“耕二余一”。
但是,伴随着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又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所有生产成果全部归公,战士的个人利益得不到照顾,成为分配制度的一大缺陷。1944年初,王震分别同一个坚决要求退伍的老红军战士及一个开小差的战士做了坦诚的谈话,了解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都是由于个人利益得不到照顾。王震决心解决这个问题,他主持召开旅生产委员会,决定实行公私兼顾的分配原则,并且写入1944年生产计划。计划写道:“我们计划每人完成6石1斗细粮,每人一年食粮约1石8斗,3斗需作军服费用,共2石1斗;其余则公私平分,公家2石,私人2石,实行公私兼顾原则。私人分得粮食,可以汇寄回家或存入军人合作社。”这一分配原则,极大提高了战士生产热情,从而高质量地完成了本年的生产计划。
在生产运动中,王震带头,各级干部都以身作则,担负和战士一样的生产任务。他提出,“上至旅首长,下至伙马夫,一律参加生产,不使一个人站在生产战线之外”的口号。从旅部到连队,干部战士都编入了农作小组,王震将旅部的公务员、饲养员、炊事员等都编入了农作小组,他还特意为自己打了一把大号的镢头,到下边检查生产时随身扛着,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参加劳动。一位到边区采访的外国记者由衷赞叹道:“王旅长的双手像他的部下一样,由于劳动而生满了老茧。”副旅长苏进、副政委王恩茂,也都跟战士一样开荒种地。为了进一步改善部队伙食并达到节约粮食的目的,王震亲自主持部队司务长、炊事班长、生产经济副营长的干部会议。他在会上作了详细的关于改善伙食、增进军人健康与粮食节约问题的报告。在开会那天,王震亲自下厨做饭做菜,教大家“杂合饭”的做法。按照这一办法,3个月内就可以用土豆、南瓜、芋头、玉米、荞麦等(杂粮合吃法)节约1个月的粮食。开会那天,大家吃的骨头肉红烧土豆,清炖牛肉萝1,烧猪杂、牛杂,都是王震旅长亲手做的。他还和大家研究订出改善给养的新办法,拟订出标准菜单,提高各部队伙食。由于部队首长们亲自参加劳动和对战士们无微不至的关心,使得全旅上下、官兵之间、同志之间,建立起了更加深厚的感情,大家同心协力,为实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而努力。⑨
中央领导同志十分关心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开展情况。1943年夏末,朱德对三五九旅屯垦成绩给予高度评价,他说:你们三五九旅在王震同志的领导下,执行“南泥湾屯田政策”,三年来已取得伟大的成绩,这一成功经验,开创了中国军事历史中的新纪元。这个新创造,对我军有非常巨大的意义。1943年秋,毛泽东在秋收时亲自到南泥湾视察,他看到一派丰收景象后高兴地说:“王震同志领导的三五九旅,是执行屯田政策的模范,感谢你们为党创造出怎样建军、养兵的新办法。”“自己动手,自给自足”的生产经验,王震同志领导的三五九旅通过实践已经总结出来了。当时在延安休养的著名爱国将领、晋绥边区行署主任续范亭,1942年7月应朱德邀请,来南泥湾桃宝峪招待所住了一段时间,目睹这一改天换地的劳动伟绩,写诗赞扬道:“敌后撑持不世勋,延安建设赖将军,千金三致陶朱富,马上经营让此公。”
★张海波
①《贺龙文选》上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6、207页。
②《贺龙文选》上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0页。
③《回忆南泥湾》,新疆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2页。
⑤梁星亮,杨洪:《陕甘宁边区著名人物》,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95页。
⑥《第一二〇师映甘宁晋绥联防军抗日战争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12页。
⑦《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56页。
⑧《第一二〇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抗日战争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13页。
⑨《第一二〇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抗日战争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15页。
联系群众的楷模——毛泽东题词表彰的22位生产英雄/陈燕楠主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11
文章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