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会新闻 秦人秦商文化

秦人秦商文化 | 纪录片《陕甘风云》星星之火的蓄势燎原

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曲江影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陕甘风云》,以生动、翔实的影像方式,全方位再现了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西北共产党人,凭借坚定、崇高的革命信仰,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重大历史事件,填补了党史、军史影像方面的一段空白。
西北革命根据地是由原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陕北革命根据地合并后成立的,它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惟一仅存的比较完整的一块根据地,是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战爆发后又成了抗日战争的出发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完整系统形成和成功实践的基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突出性的贡献。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根据地形成了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等优良的传统,也为后来的红色革命精神之“延安精神”打下了基础。
△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初期,照金苏区是中共陕甘边特委和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所在地,也是红二十六军的后方基地
为了真实还原和记录这段历史,在《陕甘风云》纪录片创作期间,著名导演杨元洲领衔国内一流主创团队倾力打造, 以独特的视角对数十位陕甘红军将领和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后代进行采访,对每一处革命遗址进行实景拍摄。
△刘志丹之女刘力贞在《陕甘风云》中的影像资料
在为期一年的创作过程中,摄制组辗转志丹、旬邑、安塞、耀县照金等30多个地区进行取景、采访、实拍,几乎跑遍了陕北、关中地区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大量珍贵的史料铺陈,极大丰富了本片的创作脉络和素材结构,也深刻体现了本片的厚重价值。
△贾拓夫之子贾虹生在《陕甘风云》中的影像资料

一次次的绝地逢生,一次次的转危为安,一步步走向最后的胜利。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怀着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理想,在这片贫瘠而荒凉的黄土高原上播撒下红色的火种,最终以燎原之势熊熊燃烧。“南有瑞金、北有照金”,陕北的小米养育了朴实而坚韧的人民,英勇的革命者也在三秦大地的哺育下将星星之火播撒全国。

 

作为反映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的重大项目,《陕甘风云》在弘扬中华红色精神的同时,通过对陕甘地区悲壮革命历史的深入挖掘,突出陕西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对于电视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了解史实,体会陕西光辉灿烂的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都具有昂扬向上的正能量和积极的引导作用。

《陕甘风云》拍摄手记

文/杨元洲(纪录片《陕甘风云》总导演)

只知“陕北”,不知“陕甘”

四十年前在部队当兵的时候,正赶上批林彪学党史的年代。可是,从没人讲过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创建陕甘边根据地的历史。多年来,我懵懵懂懂的只知“陕北”,不知“陕甘”。上小学的时候,知道有一本叫《刘志丹》的小说是“大毒草”,一大批高级干部为此挨批倒霉,曾经很好奇这本书里都写了什么?可就是一直没有机会读到过。后来,可看的书太多了,也就没有去刻意寻找。六年前,我和几位朋友在一起喝茶聊天,第一次听说了照金、南梁这些地名。才发现,我在西北长大,却不知道刘志丹最早创建的是陕甘边根据地,而不是陕北根据地!原来,叫了几十年的陕北红军最初是在陕甘边创建的!对

我这个自称喜欢读历史的人来说,的确感到汗颜!于是我萌生了拍一部片子的冲动。

我开始查找和翻阅相关资料,越看越有兴趣,越看越激动。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陕甘边的这段历史渐渐地在脑海里清晰起来,以刘志丹为代表的早期西北共产党人为理想和信仰献身的精神让我心怀崇敬,他们经历的艰辛和磨难让我内心感到不平!我今年已经年届六十,深知这段历史为什么会被埋没多年的原因。
经过和几个朋友共同策划,我们有了最初的创意。在拿到第一笔启动资金之后,2011年冬天,历史文献纪录片《陕甘风云》终于开拍了。我们走访了四十多位相关人员和研究党史的专家,摄制组的足迹几乎踏遍了陕甘边这片黄土高原。每到一处历史遗迹,每一次采访,都让我感到这段历史沉甸甸的分量,也感到增加了一份责任。

没有人比他们更了解父辈的感受

当我站在洛河边上仰望着永宁山,思绪也随着天上的白云远去。刘志丹在组织领导“渭华暴动”失败后,回到家乡找到地下党员王子宜、曹力如,谈论要建立党支部的时候,他们心里究竟会是怎么想的呢?刚刚经历了一场惨痛的失败,两千多人的队伍被强大的敌人打散,换了是我,还有信心从头再来吗?沿着山上狭窄的石径台阶,我走进一个个石窟,尽管是中午时分,里面还是很暗,我闭上眼睛,想象着在火苗如豆的煤油灯下,三位年轻的革命者是怎样低声而又激动地讨论着未来的胜利。早期共产党人心中坚定的信仰和无畏的勇气不禁让人深怀敬意!
后来,在采访刘志丹的女儿刘力贞大姐和曹力如的儿子曹东光大哥的时候,听着他们生动的讲述,这些画面似乎在我的眼前更加鲜活起来。而在北京采访老红军谭生彬的儿子谭永毅时,永毅大哥给我们讲述了他父亲在红二团南下失败中那段“终南山三哭”(弃战马、砸枪、别老乡)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倾听着永毅大哥的讲述,一幅幅画面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一匹找不到主人的战马在山林中引颈嘶鸣;两个红军战士看着散落一地的残破枪支,默默地流下眼泪;谭生彬告别救命恩人转身离去,踏上充满艰险的未知的归途。
当年的亲历者已经与世长辞,只有他们的子女来讲述从父辈那里听到的一些细节和感受,这是很无奈的选择,也是目前的最佳选择。没有人比他们更了解父辈的感受,没有人会比他们知道更多生动鲜活的细节。那些红军战士是怎样和敌人激战,怎样在深山密林里坚持,怎样历经千辛万苦流血牺牲才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些故事从一个个老哥老姐口中娓娓道来,最终汇集成一部宏大壮烈的史诗。每一个故事都像一股涓涓细流,汇集在一起就变成一条浩荡的大河,奔流直下。这些早期共产党人又像是一片屹立的群山,刘志丹是其中最高的一座山峰。

“豆选”

在甘肃省华池县南梁荔园堡,我来到当年召开“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的旧址清音楼大戏台前,翻修一新的戏楼已经看不出它曾经的风雨沧桑,我回顾四周这片空地,想寻找到哪怕一点点久远的痕迹,可是什么都没有留下。就在七十多年前,这里曾经诞生过一个民选政府--陕甘边苏维埃工农民主政府,它的第一任主席是21岁的习仲勋。
1934年11月4日,农历九月初八,对于陕甘边的老百姓来说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一百多位出席陕甘边工农兵代表大会的代表聚集在这座老戏台前的空地上。人们轮番走过来,激动而虔诚地把手里的黑豆投进不同的粗瓷老碗里。他们中许多人都是平生第一次参加选举,第一次在社会公共事件中拥有表达个人意见的权利。
“豆选”——从此便成了陇东和陕北方言里的一个新名词。
这件事至今仍然是让我感到最震撼的。那时候的陕甘边红军只有几千人,处在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之中,随时都有可能遭到围剿而失败。党员干部仅有几百,还分散在各地不可能集中。可是他们竟然把选举的权利交给这些大字不识几个的普通农民群众,这需要有什么样的自信呢?而那些手握黑豆的老百姓,为什么会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命运和信任交给这些年轻的共产党人呢?这恐怕就是重温这段历史的必要原因。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可知未来。

三个思想要点

2012年12月3日在陕北拍摄甘泉县下寺湾外景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三四点钟,陕北的冬天,零下20多度,寒风阵阵,冬天的太阳隔着薄云透出惨白的阳光,峭壁上挂着冰瀑,山坡上的枯草中有一些零星的白色干花。这里曾经是当年肃反时关押和处决“犯人”的地方,厚厚的黄土下曾经是活埋人的大坑,山崖下有四孔快要倒塌的石窑,陪同我们的甘泉县党史办的同志说,这几孔窑洞就是当年的列宁小学旧址。我感到冷极了,从里到外。我不知道那些先烈在被自己的同志活埋之前,心中想些什么?我更想象不出那些执行命令的红军士兵心里会怎么想?一种巨大的悲哀笼罩着我,泪水默默地流出来。我摘下帽子,对着这片土地鞠了三个躬,为那些为了理想和信仰不惜献出生命的英灵。
陕甘边根据地从最初创建到后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每一次挫折和失败,几乎都离不开“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的干扰和破坏,刘志丹和他的战友们抱着坚定的信念,从一次次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重新站立起来,艰难地把革命事业推向前进。从1933年秋天到1935年夏天,是陕甘边和整个西北根据地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陕西省委遭到破坏,陕甘边特委和中央失去了联系,全靠自己摸索出一整套把革命理论和陕甘边的实际相结合的正确路线,使得这片根据地得以保存并得到发展,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再生之地。
而与此同时,整个南方的根据地在执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中央错误领导下,正陷入重重危机,第五次反围剿惨遭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在国民党百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下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南方根据地全部丧失殆尽。
为什么“左倾”错误思想和路线总是能够占上风,即使在被失败验证后也还是敢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护?他们对革命事业造成的巨大危害总是难以得到彻底的清算和严惩?我想每个人心中可能都有一个自己的答案。
对这段历史了解越多、越深入,我内心想说的东西就越清晰。既然一开始就把这部片子设定为“历史文献纪录片”,那么,完整清晰地勾勒出这段历史的脉络,自然是这部片子的主要功能。与此同时,作为导演,我希望能够让观众从中体会到三个思想要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左倾”错误所造成的危害严重;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政策方针是共产党取胜的法宝;共产党成功的基础是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离开这个基础就不可能获得成功。说老实话,这部片子能不能把以上三点表达清楚?我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尽力而已!

结语

经常有人说,拍摄历史题材的纪录片一定要“客观”,这其实是个伪命题。摄像机在你手里,每一个画面镜头怎么来拍摄都是你个人的选择;鼠标在你手里,每一个剪辑点也同样都是经过导演个人深思熟虑做出的选择。最终完成的片子只能是导演个人的主观表达。作为一位纪录片导演,只有自己尽量去做到符合客观地看待历史和现实,才能让观众认同你的选择,最终还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