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清代的陕西商谚中说:
人生在世信为先,
心口如何有两般。
买卖只求三分利,
经营休挣哄人钱。
陕西沃野千里,民勤农业的经济生活造成了陕西人厚重质直、诚实不欺的朴素民风。而陕西群峦峻拔、崇山峙立的自然环境又羽化了秦人博大劲直、无委屈忸怩之态的人生性格,在豳风秦俗中成长起来的陕西商人秉承秦人的优良品质,做生意诚实不欺,忠厚为本。
可举渭南板桥常家为例。
渭南板桥常家主要在四川金堂县做土地出租生意,他们家在金堂县有9000亩地的产业,垄断了金堂县9/10的土地,并将这些土地出租出去,以收取地租。常家出租土地从来不逼勒佃户,对那些按时交租的佃户,相待以诚;对那些不能按时交租的佃户,只要所说情况属实,给掌柜磕个头,便算言而有信,常家概免当年田租,表现了秦人博大劲直的经营气度,在当地树立了诚商良贾的良好形象。人们很尊重这些富有男人阳刚气概的陕西商人。在民国兵荒马乱的条件下,人们纷纷哄抢别家店铺的财物,就是没有人哄抢常家的店铺,他们说:“陕西人实在,白拿他们的东西,我们良心不安嘛!”
像这样的例子,在陕西商人数百年的经营中俯拾即是。
陕西商人诚实经营,忠厚为本,首先表现在做生意不投机取巧,苦苦钻营,而是老老实实,按商品经济的规则办事。明代成化年间蒲城商人雷太初与众商输粮边塞,当时边关战事激烈,急需粮草,由官府贷款给商人,购粮期限也比较宽,借以招徕商人。在高利诱惑下,大家争而趋之,惟独雷公不争贷款,众人不解地问:“值高限远,奇货可居,为何却不贷官家之钱?”雷公笑而不答,心里却在计算:往年官府征粮是因为年成丰收,储粮很多,大家争着输粮边关,仅自己一个村子就有数百家。后来大家运粮甘肃,用政府的贷款又去江南购买布匹,获取厚利。只有雷公不为所动,众人笑,他这么好的机会都不去利用,未免过于愚蠢。待众商运布到肃州,肃州官兵征战正急,一天要打三四仗,一时不能贸易,布款无法收回。而官府索要贷款甚急,每天鞭打捶楚完无肤者多有人在,许多人在官府逼勒下破产偿还官款。由于雷太初不图近利,反而赚了钱。
泾阳商人梁选橡,在扬州经营盐业。当时淮盐制度规定,按前来领引的先后分划盐斤,叫做“守支”。当时有狡黠的商人为了提前支取,通过贿赂官府以提前领盐,叫做“超擎”。一时众盐商纷纷效法。有人前来邀梁公亦照此办理,梁公认为不可,他说:“善贾者不获近利,善保其身者不以身试法。若以这种投机取巧的方法获取厚利,我宁可顺其自然而为之。而且经营盐业关系自家的名声甚重,我宁肯老实经营,那些靠机窍取胜者定然不会长久。”果然不出其所料,过不了多久那些因超挚取巧者被官府以乱制而服法,雷公因此而获得了善贾的好名声。
三原王绩与梁选椽有相同之处,他治盐扬州时,许多人因超挚而获厚利,纷纷拉王绩前往,王绩笑而不答,结果那些超挚者因投机而获得暂时厚利,王绩因不愿为伍而失去眼前厚利。众盐商都笑他傻气,王绩回答说:“我不得利,却可以保全自己,如果连自己都保全不住,还要利干什么?”后来那些超挚者纷纷被官府制裁,王绩却获得了长远的经营利益,表现了陕西商人持久稳健的经营作风。
陕西人诚实经营、忠厚为本还表现在做生意一言九鼎,不言二价。
陕西富平有一个直市镇,为秦文公所创,物不二价,长期以直市而闻名。陕西耀州也有个直市,也是以言不二价而闻名关中。陕西延安更有个百直镇,更是以说一是一、说二是二而闻名陕北。
陕西商人做生意也像这百直镇一样,直来直去,一言九鼎,没有忸怩委屈的儿女情态。陕西商人吴欣借亲友的资本,在河南做生意,很有生意眼光,每次只要是他看准的生意,没有不赚钱的。没过多久,不但成倍还完了亲友的资本和利息,还把剩余的钱财散发给乡邻,从不吝啬。同乡人有借他的资本而忘还者,他也从不追问;有持钱还账并付利息者,他都将利息追还给借钱人。
三原商人周双伯也是富而好行其德,说话千金之诺,从不改悔,有时借钱损失数十百金,他也从不计较,一笑了之。
这种厚重质直的本色也表现在他们的妻子身上。合阳商人安尚起在河南做生意,因生意破产而自杀身亡。其妻李氏闻知噩耗后,变卖完家里的所有财产,步行千里到河南替夫还债。那些债主们被她的行为深深感动,坚决不收她的钱,她跪在地上苦苦哀求说:“自古以来父债子还,夫债妻偿,你们不收我的钱,我有何面目回故乡见家乡父老。”债主们无不为之动容。
更有极端的例子。陕西渭南凭信镇有个商人叫刘相坤,在渭南做生意,因经营不善而破产,财产因亏本而殆尽,妻子病饿冻死。刘相坤万念俱灰,躺在自己狭小的祖坟中仰卧待毙,并在坟墓外挂有一张招纸,上书道:“家中还有纺车和厨刀各一车,有埋我者,以此相酬,人不欠我,我不欠人。”充分表现了陕西商人厚重质直的性格。
一首陕西商谚中说:
生意全凭公道导,
货真价实莫欺人。
仁中取利真君子,
以信求财大丈夫。
陕西商人厚重质直的性格还表现在做生意以节义为重,不见利忘义。渭南商人赵弟魁,在四川做生意,为商店伙计,财东家因被仇家陷害而被关入大牢,赵弟魁为义气所激,上下奔走,为财东鸣冤叫屈,终于使财东无罪释放,获得清白。财东感激他,要酬谢他数百两银子,赵弟魁坚决不受,而是辞职回到了陕西。
大荔县商人白凤起是有名的钱商,有一次羌白镇的一个商人从他家借钱归去,因走得匆忙将百两银子遗失在路旁。白凤起捡到后,赶了20里路将银子还给了商人。
三原商人崔维乔,顺治三年到山东做生意,走到河间府,住在一家旅馆里,见床铺上有不知谁遗失的银子300两,他想这丢金银的人还不知会急成什么样子,就守住银子足足呆了四天,等候失金银的人前来寻找。四天后果然有一人前来认领,说他是山西的一介文人,到外地赴官上任,不小心将川资遗失在旅店里,并言称这银子关乎他一家老小一年的生计和自己未来的前程。这位山西文人说完硬是要把一半银子作为酬谢给崔维乔,崔维乔坚决不收,他说:“不必客气,赶快去上任吧,别耽误了正事。我要是为了银子,干吗在这等你呢。”说完背起褡裢就上路做生意去了。
明代陕西商人王宗鹤在甘肃静宁州做生意,有一次他们家驮布的驴不小心走失了,全家人焦急万分,四处寻找都没有找到,只好作罢。忽然有一天傍晚,只听到院门吱呀一声被撞开,其子走出房门观看,却是一头驮着个大包袱的驴闯进了他家的院子,其子欣喜若狂,大叫道:“咱家的驴回来了。”王宗鹤闻之走上前去仔细查看,发现这驴不是自己家走失的那头驴,其子说:“管他是谁家的,既然走进了咱家就是咱的了。”王宗鹤却厉声斥责道:“不是咱家的驴,咱不能留,而且这驴还驮了这么多布匹,还不知人家怎么着急呢。”于是牵着这头驴走到村口去等寻驴的人,一等就是几个时辰,直到把驴交还给失驴的主人。
陕西商人王君顺,在兰州经商,家贫好学,见人就问不识的字,遂能博览群书,经营30余年稍有积蓄,有商店数家,田地数百亩,枣梨树数百株。有一天他在黄河边散步,见到一少年欲要投水,即上前阻止并询问原因,少年泪流满面,跪而告之:“我在一家布店当伙计,为店主收布款百余金,不小心途中丢失,难以回店复命,故而投河。”王君顺思忖良久,拉着少年的手到一家酒店中坐下,让店主拿出笔墨,写下一张他欠少年百金的借据,并对少年说:“我家在前面不远处,明天你到我家来,我拿金还你。”少年疑惑而不敢相信,第二天清晨少年到王家去,见王君顺早已在树底下等候。王君顺拉着少年的手到自己家中对他的儿子们说:“这是我已故朋友的儿子,我当年曾借他父亲一百金,没有偿还,你们当为我还之。”儿子们遵父命,拿出百两银子交给少年,少年拜谢而去,王君顺也再未提起此事。事过多年,王君顺也已去世,有一天一中年男子哭拜于王家祠堂并以成倍的银子偿还王家,告诉众人这段王君顺救他于危难之中的往事。
高陵商人程希仁早年与父亲经商于城固,有一年见家乡有桑姓二人,逃难到城固,流落街头,几乎不能为生。程希仁接济其衣物食品,直到第二年麦收,他又给二人路费嘱其归乡,以免沟壑之苦,还寄钱给他们,让他们在家乡开了一爿小商店。多年以后,程希仁去世,两人闻讯千里奔丧,哭泣于程公坟前,如丧考妣,众人问其原因,两人才尽道前情。
泾阳商人第五君,幼家贫不能就学,经商于四川富县,为当铺主计,因其勤谨善经营,成为估衣铺领袖。有同乡人雷万顺,为人忠厚愚谨,以沿街拾煤渣为生。第五君见其穷困,给他旧衣资本,让其开估衣铺,两年后还清了所欠债务,并盈利180余金。忽然雷万顺不知去向,第五君也没有挂记在心。七年后的一天,雷万顺突然持金归来,并还给第五君3400两银子。第五君问其原由,雷万顺告诉他说:“我突然辞你而去,是因为你给我的钱所赚的180两银子,我把它拿去到自贡经营盐井,赚钱发财,还给你的钱就是这180两银子所获得的利钱,以此报答接济我的救命之恩。”第五君坚决不收,雷万顾长跪不起,后来第五君只好收其半数。
有一首陕西商谚说:
守己不贪终是稳,
始终公平势必终。
三分毛利吃饱饭,
七分毛利饿死人。
陕西商人诚实经营,忠厚为本,还表现在做生意孥而不贪,欲取先予,让利于人,树立诚商良贾的市场形象。咸阳岳应孝在宁夏中卫经营布业,忠厚谨慎,有的店家因资金有限常常贷布销售,由于年深日久不按时偿还,岳应孝也不去索取,一笑了之。
泾阳高饶山最初经营盐业时因资本不足,借贷别家资本,获利后不按照原约定的对中分利,而是按照成倍的利息偿还,对于那些已经死去的东家,他也想方设法地将本利归还给他们的后人,而不私吞。后来他发财致富,又贷款给别人,他对贷款的掌柜说:“我相信你们,即便是经营失败我也绝不责怪你们,请你们务必放胆经营,赚钱了我多分利息给你们,亏本了全归我认。”掌柜们感激其信任有加,报答其知遇之恩,努力经营,人们称赞说;“吾邑善经营者非高饶山莫属。”
三原刘香亨在雨金镇开当铺,待人以诚,实在不欺,雨金镇有口皆碑,得翁一言确信不疑,借钱多到他的当铺去,而不复投别家。由于刘香亨市场信义极好,经营蒸蒸日上。
朝邑刘海若经商赵渡镇,为人风流倜傥,亲友有借贷者皆解囊给予,从不索取。有一年粮食歉收,刘海若取百金予以赈济,救活者百人。乾隆十二年陕西麦谷歉收,刘海若又拿出百金周济四乡穷人,有无力偿还其旧债者刘海若当众销毁借券,众乡亲都悦服其真诚。
三原刘帮贞在湖北经商,豁达谦让,见利顾义,有到他家贷款者,他每每多让出银五两,众商都讥笑他傻,刘翁却笑而不语。对那些困难的同乡商人他常常贷粟散财,从不取利,有的干脆毁其债券,数有千计。由于信义好,经营和顺,利润常常倍于别家,成为三原的第一大家族。
有一首陕西商谚中说:
人无笑脸莫开店,
会打圆场自落台。
买卖不成仁义在,
留下好感待回头。
陕西商人诚实经营,厚重为本,也表现在与人以善,讲究信义,经商业贾一言九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泾阳张少峰,与同村人李扶经商于青海狄道,两人情投意合,两家情同手足。李扶不幸病逝,遗有两子无人抚养,张少峰将他们接到自己家中,当做自己的儿子看待,并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们为妻,表现了陕西商人不忘故交的良好品德。
韩城苏含章幼年经商于西凉,有朝邑商人赵某爱其忠厚义气,与其结拜为兄弟,赵某每一次回老家都必邀苏含章前往,家中大小事情都倾听苏含章的意见,两个人和好了一辈子。
朝邑人石象与泾阳人郝君父子相友善,两家各出资本合力求财,共同走上发家的路子,成为朝邑人流传的佳话。
咸阳人张克量在兰州开布店,经营有方,见兰州人曹佐忠厚有才干,便邀请曹佐入伙与他共同经营,两人在兰州经营数年,获得成功。
咸宁尤大鼻在天津贩布,见陕西布商董九经营失败,流落街头,便收留董九并与之结为兄弟。在董九的帮助下,他在天津的布店越开越盛。
陕西布商一般采取的是在三原设立总店,在江南的苏、松、嘉、杭设立购货分庄,购买布匹的购销方式,而且购货分庄又一般采取了一手托两家的购货方式,即在产布市镇设立收布坐庄,向织布工匠收购土布,他们从市场实际出发,根据工有粗细、织有厚薄、价有低昂的市场情况,随行就市,精粗不一,价也不同,晓市收布时信手拈布以评价布的质量,然后还要说一声“23尺外问谁添”,完全是讨价还价的公平交易。松江府文人徐献忠写的一首《布赋》生动地描写了这一收布过程,
长夜凄然,得尺望尺,寒鸡喔喔,解轴趋市。织妇抱冻,龟手不顾,匹夫怀饥,奔走长路。持莽莽者以入市,恐精粗者不中数。饰粉溥脂,护持风霜,摩肩臂以授人,腾口说而售我。思辇金以如攫,媚贾师以如父。幸而入选,如脱众负,坐守风檐,平明返顾。
这里“摩肩臂以授人”完全是陕西特有的袖手交易法,买卖双方牵手捏指交易,避免了他人在旁干扰,双方合则拍手成交,不合则抽手而去,不伤和气,买卖不成仁义在,很符合商品交易的平等法则。这种交易情形在今天的关中集市贸易中,还经常可以见到。
三原贡起风做生意,“不二价,不欺人”,有人买他的货算错账,多付给数百两白银,他发现后,停下生意追还买货人,一举名贯扬淮,顾客盈门。
扶风樊现一生走南闯北,生意遍天下,临终前告诫子孙:“我一生南至江淮,北尽边地,从弱冠起做生意多赚不赔,是天怜见我诚实不欺。商海茫茫,人多以欺人为计,而我独守真诚,故我日益而彼日损,那是我遵照了从商规律,谁说做生意没有天道呢!”
临潼刘香亨执钱铺掌柜,“接人以诚,力矫欺习”,四乡八里告贷者,皆知刘掌柜诚信不欺,只向刘家钱铺告贷,坚信刘家经营的钱庄不会蒙骗人,长期生意兴隆。
渭南曹昆璋,14岁弃儒入川经营钱业,忠厚守信,被称为“少年长者”,蜀地民众都愿与他执掌的钱铺往来,不几年,昆璋成一方巨富。“宁丢钱才千万绺,不失信义少半斗”,陕西商人视之若处世圭臬。
有首陕西商谚中说,生意之道是:
隔面讲盘终有弊,
当场唱价终无欺。
开店慎本自然久,
诚实不欺遵信还。
陕西商人诚实经营、忠厚为本又表现在注重产品质量,讲求货真价实。陕西药商经营以质量为第一生存命脉。徐州的陕西药店广济堂掌柜刘大启规定经营宗旨是:“对人要诚,才能取信于人;制药要精,才能做开生意。”与客户交往中,坚持以“诚”相待,得到许多人的信任和支持。
长安益善德药店寓利于济世之中,所买之药,都煎熬鉴别真伪,所卖之药,即使如商谚所称“神仙难识”的丸散膏丹,也一概自己炮制,不以假充真、以劣充优,凡穷困急需用药者,赊账给药,确实无钱治病者,益善德主动送药救济病人。
西安广育堂药店,因重信义乐施与,感动终南山一位老道长,秘方相授,康熙年间就名重国内。陕西商人诚信经营的理念,在永兴药店相传几百年的谐音店训对联“细辛更加细心,焉可指鹿为马;木药就是没药,岂能以羊易牛”中昭显无遗。
在明清全国最大的药市祁州,陕西商人诚信不欺,豁达重诺,成交按质论价,几百年间从无假冒顶替、以次充好的欺诈行为,留下了良好的商业信誉。在亳州药市,陕西商人经营着从全国各处汇集来的中草药,皆注明产地、采摘时间,货真价实,坚决杜绝坑蒙拐骗不义之举,故而经久不衰,亳州专门辟出一条“三义庙”街来褒扬陕西药业商人行侠施义的高风亮节。
陕西商人从棉布收购、转运到销售,各环节都以“信”、“诚”贯穿始终。陕西商人制定的《公议布帮条规》开宗明义,强调“名声重任匪浅”,各布店必须信义为重、坦诚为本。传统社会没有明确的商业贸易法规保障商人权利,口头协定以商家个人信誉作保证。商人们收布时,公议收购的质量、规格、价格,一经议定,即使行市有变,也不许私自变通,而以总体的长远利益为计,信守不渝。每到一地设庄收布,先建立良好的贸易信用,各行户形成稳定的业务购售关系,互不挤兑。掌柜对卖布者,戒绝欺凌,诚信相待,所收之布,大略察看布匹匀称程度,掂一掂分量,便估出布匹的等级,相信织户织布时会反复排量,故多尊重织户所报数量,很少尺量秤称。商人坦诚相待的作风,赢得卖布织户的赞同,产生自己人的满足感,常络绎而至售布于陕西布商。江南各地牙行半路拦截强收棉布,亦无法与陕西掌柜抗衡。转运过程中,布庄与栈行、镖局议定脚力,“彼此放心委托,两端装卸,直行无猜”,布庄掌柜无须跟随或派伙计押送,运费也不拖欠推脱。销售布匹的陕西布店各显重诺守信,竞相吸引顾客。
兰州设店的恒丰行布店就以守信义而名闻秦陇,此店有三宝——大门上的匾、收发货的秤、多年留下的缸兰州人家喻户晓:祖传之缸装进酒,隔一段时间,味道醇香无比;市店货物往来量大时,用来称重量交割布匹的秤,专门制作,专人司秤,进出货物,丝毫不差,稍有缺斤短两,秤砣就会摆动,该秤竞成为兰州称物量重的标准秤,无人不信服;大门匾上“通运楼”三字更有来历,据说一位宿儒买恒丰行布做衣服时,发现自己拿错了布,自认倒霉,布店掌柜由裁缝嘴里得知,亲自找上宿儒家门,不但又赔一匹布,还退回原来的钱,宿儒深察陕西掌柜的诚信会给恒丰行带来滚滚财源,兴奋之余即运如椽巨笔一气呵成“通运楼”牌匾相赠。凭着三宝,恒丰行驰名远近,人们相传“先有恒丰店,后有皋兰县”。
陕西茶业掌柜诚信功夫毫不逊色。马合盛专营副茶,不事别业,业务发达后,宁精勿滥,春天收新叶只购产于高山的头茶七八成,子茶两三成,其他一概不收。制茶时,必用泾阳水质特异的泾水炒制。夏太热冬太冷,影响炒茶的质量,因而限定炒制时间在春秋短暂的时日内,若遇春秋二季无合适炒制天气,所收茶叶宁肯弃掉也不粗制滥炒。马合盛成为皇家大引商,与其过硬的茶叶质量不无关系。
陕西烟商制烟过程重信守誉,确保质量与制茶有异曲同工之妙。种烟伊始,烟行掌柜就严格要求,紧把种烟节气关,常去田间地头察看,指导烟农打尖去枝,巧妙利用时节,促使烟叶成色美观,叶形齐整。水烟调制配料,槐籽必取陕西的,紫药仅用中卫的,姜黄只要城固的。制烟过程中,喷油、上沫,反复多次,绝不偷工,配料比例严格执行,毫不减料。制成刨丝一丝不苟,分门别类,按质量、色泽、规格打包装箱。烟行掌柜绝不因为水烟需刨切成末便忽略了任何一道工序,兰州水烟缘此而所向披靡,上至皇宫巨室,下到贩夫走卒,皆成为水烟的消费人群。
敬信义皮货庄,店风如其名,敬重信义。散布各地的分庄农历三四月收皮,即将生皮送回总庄硝制成熟皮。硝制选在炎热夏季,暴晒生皮,去掉油污杂物,水澄干净再行浸泡,如此反复几次,下缸用硝盐等佐料浸泡一月时间熟透,再晒干除杂去污,梳去杂毛,制成皮筒。其间工序严格遵守,稍有纰漏,即弃置销毁。其他皮货庄与“敬信义”大同小异,遂使“同州皮货”闻名全国。
明代南京有一陕西伍姓掌柜开的皮货店,质佳毛色纯正,永乐年间皇宫采办皮货选中其皮,皇帝用后龙颜大悦,御笔亲题“伍少西家”,令伍家永世为皮货业,后来江南以“伍少西家”金字为招牌的皮货店都源于此。
有首陕西商谚中说:
死店活人开,
买卖在人才。
出卖风雷电,
不如人际和。
陕西商人诚实经营,忠厚为本也表现在信任伙友,用人不疑。当时的陕商经营一般都采取东西制的方式,掌柜领取东家的资本外出经营,东伙相隔千里,音讯难通,东家只有对掌柜深信不疑,掌柜才能放胆经营。礼泉商人梁玉树家贫,19岁到四川同村熊氏所开的店铺中当学徒,因其吃苦耐劳,善于经营,使东家的财富成倍增长。东家为感谢他的经营才干,对其记名开股升为掌柜。道光十二年,东家病逝前欲将全部生意交给梁玉树,梁玉树婉言谢绝,他对人们说:“我早年因家贫而弃学经商,为的是挣钱养家,而不是为了当财东。东家富厚,对我不薄,有知遇之恩,我岂能据东家财产为己有,这不是我的初衷。”乃辞去店中掌柜,潜心学医,成为蜀中有名的郎中。
渭南板桥常家在四川金堂县经营典当,其字号占据了金堂县半个县城,因贷款收租而获得金堂县千余亩土地,每年仅地租收入一项就有9000余石,成为当地的第一富翁。常家所以能够取得如此的经营业绩,皆是因为雇请了有胆有识的岐山掌柜马朝贵。常家在渭南对四川的生意从不指手画脚,也不许儿子、亲戚插手店务,常家掌门人常锦春对家人说:“我们老陕经营有一句老话就是,‘只有满天飞的掌柜,没有满天飞的东家’。东家要使生意兴隆,就得对掌柜信任不疑,否则谁愿意为你效死卖力。”这种信任,使掌柜视东家的生意为自己的生意而尽心尽力,业务蒸蒸日上。每一次马掌柜回渭南汇报店务,常锦春都要亲自带领马车和鼓乐到八里路以外的渭河渡口迎接,亲自扶马掌柜上车,并为马掌柜牵马缀镫,一路上吹吹打打,回到自己家中,沿途人们夹道观看,像娶亲一样热闹非凡,其意是让马掌柜夸耀乡里,扬名渭城。由于常老板对掌柜伙计信任不疑,掌柜伙计也有回报之恩。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起义军围困金堂,生意萧条,无法继续,掌柜伙计们将店中的银两分散携带,携资归乡,常家原以为掌柜伙计们从此各奔东西,自寻出路。谁知几个月之后,掌柜伙计们又纷纷携带银两回到了板桥常家,并将银两如数还给东家。常锦春不解地问:“你们为什么不携资归乡,为自己讨个活路。”掌柜伙计们回答说:“这是你东家的银子,又不是我们的财富,我们要它做什么。”这就是陕西商人厚重质直性格的有力展现。
陕西商人厚重质直、坚毅果敢的性格,还表现在他们不惧千里经商的风险,为获得赢利而驱死地若鹜,至死不悔。有一位诗人描写当时的陕西商人做生意是:
百尺竿头五两斜,
此生何处不为家。
北抛衡岳南过雁,
朝发襄阳暮看花。
蹭蹬也应无陆地,
团圆应觉有天涯。
随风逐浪年年别,
却笑如期八月槎。
许多陕西商人少小离家,跋涉千里,经商养家,至死不归。明代陕西商人张云,华县人,他父亲为养家到甘肃中卫做草帽生意。父亲出门时,张云才三岁,还在咿呀学语,当张云长大成人、娶妻生子时,尚未见父亲的音讯。张云背着干粮,步行甘陇,千里寻父,一直找到中卫,寻问和他父亲一起做生意的乡亲,他们告诉他,他父亲三年前已染病身亡,他们这些乡党凑钱买棺材,将他葬在城门外的荒地里。张云闻之痛哭,扑倒在爹爹的坟前,他掘出爹爹的尸骨,见到爹爹戴的皮帽还在,痛彻心脾,携带父亲的尸骨,千里还乡,葬父于故土,然后返回中卫,继续做父亲的草帽生意。
泾阳商人周承姬以小本生意在湖北老河口开皮货店,几年过去了,杳无音讯,其妻令儿子奔赴老河口寻找父亲踪迹。儿子赶到老河口后,有老人告诉他说,其父已经去世,并领他到他父亲的墓前。儿子坚决不信,他说:“我父亲出门做生意的时候还好好的,身体很强壮,怎么说没就没了呢。”老人拿出他父亲所遗留的旧衣服和手写的一封遗书让他看,上面写着:“我儿示下:爹爹不幸,身染重病,恐不能归乡。别无所留,仅一间皮货铺留给你,与母亲苦度生涯,我辈为商,生死未卜,风险难料,此乃命也。见字不必悲伤,但问我所住房东即可。”其子才知这个老人就是他父亲当年所寄居旅店的店主。他擦干眼泪,清理父亲的皮货店,料理店务,继续在老河口做皮货生意。
陕西商人郑韶,在华阴道与皇尚书之女相遇,两情相悦,新婚燕尔,郑韶对妻子说:“我是一个商人,经商南北,唯利是图,让我出门去,挣钱养家。”妻子对他说:“鸳鸯匹配,未经半月,身不暖君席,你怎忍心与我分离。”郑韶无奈,只好作罢。一月以后,郑韶再一次对妻子说:“我一介商人,泛江湖,涉逆旅,是常分,你若再不让我出行,我心有所不乐。”妻子无奈,只好许之,张灯设席,送郑韶携货上路,从此一别十数年杳无音讯。这些都表现了陕西商人执著忠厚的敬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