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会新闻

秦人(秦商)文化系列 | 你不知道的秦商那些事(三)

引言: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激励广大会员砥砺奋进,北京陕西企业商会特别推出秦人(秦商)文化系列活动。通过深度学习及发掘秦人文化科技,融合新动力,以线上线下形式开展新媒体宣传、秦人(秦商)文化大讲堂等活动,弘扬传统,增强文化自信,传承科技文明。让广大会员及更多国人进一步了解秦人历史、文化以及科技力量——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商会将系列活动作为新的起点,以身作则,带领会员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弘扬秦人秦商正能量,以此献礼建党100周年。

本期继续讲述曾经的“天下第一商帮”——秦商背后鲜为人知的热血故事。闻名天下的丝绸之路最早由秦商发现,在这条古老的文明与贸易之路上,秦商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留下了哪些传奇印记?凤凰陕西对话著名文化学者、秦商研究专家李刚,为你一一揭开历史面纱,走进丝绸之路上的秦商英雄世界。

凤凰陕西:习近平主席曾经说过“我的家乡在中国陕西,那里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您能否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秦商在丝路贸易中所做的贡献和它的历史地位?

李刚:对古丝绸之路的贡献方面,有两个,一个是丝绸之路应该是秦商发现的,一般的官方的说法就是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这是对的,但是张骞是个官员,张骞也没有卖过丝绸,第二点张骞当时出使的目的不是为了丝绸,它是属于军事与外交的问题,与大月氏共同攻击匈奴,如果说丝绸之路是张骞发现的,那就不应该叫丝绸之路,应该是军事之路,外交之路。张骞是博望侯,他没有卖过丝绸。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历来都是“官府修史”,历史都是官府修的,当然要强调官府在历史中所做的贡献,比较忽视历史的人民性。

张骞只是一个道路疏通者,匈奴把两个国家阻隔了。从现在的资料来看,发现“丝绸之路”应该是我们当时的一个秦商,叫月氏倮,司马迁写《史记》写过这一段。公元前226年月氏倮,陇上少数民族“戎”的一个壮士,因为他是放牧的,就从我们秦政府手里采购了一批丝绸和他当时的部落首领叫戎王进行交换,戎王就给他数倍的牛羊,他把牛羊再卖掉,再买丝绸,换取大量的利润。

这是月氏倮跟他酋长之间的交换。那“戎”的酋长再拿着这些丝绸和当时盘踞在河西走廊的塞壬,大月氏人,就是今天所说的波斯人,进行交换中亚、罗马的黄金。丝绸之路不是中国人一下就到罗马去了,而千万里之遥的一个辗转贸易,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是一种“转口贸易”,不断的转手最后到罗马。这就是月氏倮首先发现了“丝绸之路”。如果仅仅是月氏倮和他的酋长,这种民间贸易、草根贸易,丝绸之路也不会有今天这么辉煌的成就。

问题在于,公元前226年,秦始皇视察上郡,当地官员就把月氏倮的情况告诉给了秦始皇,秦始皇毕竟是千古一帝,人家有一种世界眼光,人家看到了贸易对于当时新兴的秦帝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作用,这就把丝绸之路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秦始皇就做了一个大胆的举措,把月氏倮从一个平民封为贵族,可以定期到咸阳觐见皇帝,这是莫大的荣耀,因为秦始皇一辈子只把两个人从平民封为贵族,一个就是月氏倮,再一个是四川的女商人巴寡妇清。为什么把月氏倮从一个普通平民封为贵族?就是因为肯定了这个贸易通道对新兴秦帝国一个重要的经济政治意义,因为当时秦帝国百业待兴,修长城、修帝陵需要大量的金钱,而丝路贸易是一种黄金和丝绸之间的贸易。中国天 朝物产丰富什么都不需要,“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荑以通有无”,所以中亚西亚和罗马人,用大量的黄金来购买丝绸。换一种说法,“丝绸之路”是通向黄金之路,这样它才达到了今天这样辉煌的程度,这是国家在这贸易,国家发展战略,所以这是秦始皇推动的。通过这个战略把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强盛的帝国,罗马帝国和秦帝国联结在了一起,它是世界战略。

正是因为丝绸之路它是黄金之路,所以在沿途肯定有各种力量,来侵扰这样的贸易,特别是当时强盛的匈奴,不断的崛起,阻隔了这条路。汉代初年,我们国家力量还比较薄弱,所以我们大量派女同志去和亲,获得发展的机会,这是中国男人的一种智慧。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国家就强盛了,派张骞去联合大月氏前后夹击匈奴,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我的观点就是,丝绸之路是月氏倮发现的,秦始皇推动的,张骞疏通的,这样讲我觉得比较合适,他们三个人都是陕西人。

第二发现丝绸之路以后,主要的贸易力量,还是陕西的秦商。秦商是丝绸之路上最主要的贸易力量、商业力量。为啥呢?这条道路是很凶险的一条道路,自然环境很恶劣再加上遍地土匪,“土匪莫道有去无回”,你没有一身胆略和强毅果敢的精神是很难在这条商路上行走,所以说在中国,到清末1867年陕甘回民起义之前,西部就没有南方人的影子,南方人就不来,“视为畏途”,因为南方人生活条件比较高,生命质量比较高,左宗棠征西才把“湘军”,给带进来,这个时候西北地区才有了南方人的影子。

其实真正南方人到西北来,严格来讲,是改革开放以后。陕西人生活在这个土地上,生命比较艰难,活的比较艰难,陕西人也就不怕死,所以陕西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轻生重死”,就是他把死看的比生还重,他能够慷慨赴死,一种傲视死亡的英雄主义情怀,所以他能够适应丝路贸易艰苦的环境和丝路贸易人才的需求,所以从秦到清末,真正在丝路上从事贸易的,还是陕西商人秦商,陕西在明代是陕西布政史司,管着现在的甘肃、青海、西宁,都在陕西的管辖范围之内,主要的力量还是我们陕西人。包括晋商也是,也在西部活动,但是晋商跟陕商的活动他是两条不同的线路,我们陕西商人主要走这个北关道,现在讲的老丝绸之路,从陕西甘肃到凉州甘州到吐鲁番,到乌鲁木齐,这个是北关道。山西人不这样走,山西人是走张家口,从张家口到蒙古草原的南端就进了新疆,到恰克图,他走这个路。这两个商帮它是有分途的,西北这一块,山西商人他不来。晋商的力量,从包头去和俄国人去贸易,走的“南关道”。在北部从事贸易的,我认为主要还是陕西商人秦商。所以秦商是丝路贸易的主要力量。

渭南有一户赵姓商人,12岁离家出走到新疆,60岁告老还乡,在新疆漂泊了40多年,在48年时间,他七下阿克苏,五下库车,两去伊犁,两回陕西,四回甘肃,我把这个人的活动做了一个直线的距离计算,总行程是十六万七千公里,就是一个陕商用了48年时间,差不多一生的时间,在这个丝绸之路上走了十六万七千公里的历程,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我们觉得可长,还是市里不是公里。一个陕西商人默默走完了十六万七千公里,这就是陕西商人的一个缩影。没有英雄情怀,没有建功立业的精神,没有客服困难的坚毅果敢,你能走十六万七千公里?所以丝路是我们经营的,我们发现的。这就是陕西商人对丝路最主要的贡献。

第三就是陕西商人带给我们的“秦商精神”。当时陕西商人的形象是“骏马快刀英雄胆”,心里有个英雄情结。陕西男人,心比较野,心怀天下,“大丈夫自在天下”,陕西这个地方培养的是英雄主义胸怀,建功立业,光宗耀祖,“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最难能可贵的,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陕西人有一种血性,他的文化就是阳刚的血性文化。现在纪念抗日战争七十周年就是谋求呼唤中华民族的血性,因为中华民族,宋元以后,这个血性就没有了,因为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等原因,所以纪念抗日战争七十年就是呼唤民族的铁血精神,姜文拍的电影《一个鬼子和一个村庄》一个鬼子拿着三八大盖就能统治一个村庄,人民缺乏的就是这种血性精神。今天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丝路是很难走的,你没有铁血精神,你咋走丝路,没有精神,根本是不行的。而这种铁血精神就是陕西人身上的所具备的,陕西人把国家看的很重,有国家没家庭,因为国家就是他,他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自古分的都特别清,丝路经济看似给自己,其实都是给国家,“上济国家下济黎民”,这种意识扎的很深,不像有的商人,缺乏国家政治的担当。

所以我说这个民族的根就是在陕西,陕西人守着这个民族文化的根,我们经常讲中国的传统文化,什么叫厚德载物,文化厚重的积淀,厚重的地区,他才能够承载这个民族的梦想,厚重的文化才能托起一个民族,叫厚德载物。所以我认为,不仅是“一带一路”构建国际贸易新秩序,给中国的发展提供新的条件和机会,更重要的是给中华民族的一个自强不息、海纳百川的精神。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最终是一种精神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本身是一种物质活动,但最终还是上升到精神建设,没有那种劲儿、那种劲头,你怎么去建设?这就是在丝路经济中的“秦商精神”,一走就走了两千多年。

凤凰陕西:明清时期陕西商人贸易范围很广,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把文化渗透到了当地。这种文化遗存,对当地历史文化有怎么样的影响?

李刚:关于历史遗存,主要是这么几个方面,商帮它的基础是商业家族,他是以乡土亲缘关系为纽带,构建的一个商人集团,这个乡土亲缘关系,首先就是家族关系。秦商在发展中留下了很多大院,其规模不在山西大院之下,就是宣传不够,我们调查有16、7个大院子,都非常的好,能够证明我们在明清时代的实力,虽然被烧完了,但是还留了几个,很辉煌的。第二个就是著名的陕商字号,它还在。更重要的,是陕西在全国留下的会馆,明清有一句话是“天下会馆属陕西”,为什么?陕西人爱盖房,这是陕西人的一个习惯,会馆是乡愁的产物,在这里一起敬神、吃饭,陕西人故乡观念情很深,所以他在全国各地不遗余力建造会馆,我们现在最新统计,379所陕西会馆,遍布全国各地。而且商人有钱,他把所以集体的钱财都用在盖会馆上了,每一个会馆都是个宝库、每一个会馆都是个传奇,都是跟宫殿似的。包括丝路经济带沿线,把各地的秦商会馆做个系统的介绍,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到处都是陕西会馆,把这一个一个点穿起来,可以看到我们陕西人当年在丝路上的辉煌。辉煌拿什么证明?会馆是最好的例子。

凤凰陕西:秦商曾在历史上叱咤风云500年,作为曾经的“天下第一帮”,您认为秦商的成功之道是什么?

李刚:首先“秦商精神”是成功的一个方面。另外,一是能利用战略机遇,加快自己的发展,因为商帮是商人集团化经营的缩影。在明代以前,商人是以个体为单位,一般没有说是组成一个团体,在明代以后才出现了互相联姻,以“血缘关系、乡土关系”为纽带所形成的商帮。为什么陕西商帮是天下第一商帮,因为明政府在陕西搞了一个政策叫“食盐开中”和“茶马交易”,明代陕西的边界在今天的嘉峪关,出了陕西就是出国了,新疆在1867年才回复,陕西就是边关地区。当时对明朝最大的威胁,一个是蒙古,一个是吐蕃。为了保障边疆的安全,明政府不得不延陕西设了九个边镇,其中四个重镇在陕西,驻扎了二十四万边防军,七千多匹战马,包围陕西,拱卫关中,“关中安则天下安”。西部少数民族强悍的马队,是汉族人无法逾越的屏障,汉族人没办法,打不过人家,所以为了解决军费等问题,就搞了一个这样的“食盐开中”,陕西人把家里的粮食到边关去换盐。

为什么在陕西搞这个食盐开中?第一陕西就是在边关,把陕西粮食调到边关去,节省费用,“交易成本最低化”。更重要的原因,是“食盐开中”最主要的是粮食,换盐就是粮食,所以明政府就给一个产粮区来制定换粮计划,刚好陕西自古就是一个产粮区。明政府就是看到陕西有粮,才用这个政策把粮调到边关去,让商人把粮食贩到边关去,换盐银,这叫“食盐开中”。

再一个,在整个北中国,只有陕西才产茶叶,因为陕西有座秦巴山,上帝把一座最好的山给了陕西,就是秦岭。而当时冷兵器时代,战马是最基本的军事物质,而好马都在陕西的草原上。草原上的民族,人家需要茶叶,少数民族长期吃高油,高脂肪物品,有了抵御外部严寒的体能,但产生了一个消化问题,通过喝茶来化解油腻,所以茶叶是他的生命必需品,没有茶他活不下去,这是他的生理需要,“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早在唐代就开始了“茶马交易”。真正上升到国策是明代,洪武四年,朱元璋下了一道命令,把陕西秦巴山区的茶全部不准私贩,政府垄断经营,把它贩到边关去,朱元璋女婿私贩盐,把他女婿都杀了,以此保证边关需要。

一个“食盐开中”是针对陕西的,一个“茶马交易”又是针对陕西,就把陕西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效益优势,陕西人一下抓住商机,他才成为天下第一商帮,他是因为这么两个政策。我在想当时明政府为什么在陕西搞这两个政策,不仅仅是因为陕西产粮,而且因为在陕西搞这个政策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政府一呼,民众就云集响应,为啥?因为陕西人有家国一体精神,主要还是利用了国家政策的机遇。

第二个陕商成功的原因是因为它不辞辛苦,强毅果敢。他走的贸易之路主要是在西北边关,没有那种勇敢,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也很难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在这条商路上面坚持下来。

第三就是陕西人的诚信精神。因为陕西他是农耕地区,农耕地区,农业生产,讲究人和土地之间的能量转换,人怎么对待地,地怎么样对待人,人和地之间你不能互相欺骗,所以他就要讲究诚实。搞农业生产的,他要不误农时,要“守时”“守信”,所以诚实、守信就是陕西人的自然兵符。陕西人来到世界上,他血液里流淌的文化基因,就是诚信。它没有别的,祖先留下的就是这么个东西,这就是它的特点。从古到今,陕西人都是诚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是我们陕西人的特点,干事情,斩钉截铁,不犹豫,很果敢。所以明清时候,称陕西商人是“陕棒槌”,这个就是说陕西人直来直去,很硬朗,是非常好的商业伙伴和合作伙伴,“诚信”是陕西商人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他的文化里就没有欺骗的基因,他不需要靠骗人的小伎俩来维持生存。这种诚信上升到文化角度,就是文化的自信,陕西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他就堂堂正正,因为他自信自己的文化是最优越的。最根本是一种文化优越、价值优越,我觉得这才是说到他的根子上去了。家国一体、不惧艰险、诚信可靠,这三点可能是他成功之道。

凤凰陕西: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呼吁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对秦商来说,可以说又是一次发展的大好时机,类似的历史机遇下,您认为,借鉴秦商已有的经验,秦商怎么样才能发挥秦商精神,重振辉煌?

李刚: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我们现在遇到了和500年前一样的发展机遇,极其相似的历史环境,当年人家抓住这个政策人家起来了,辉煌了500年,咱们今天呢,这么好的机会能否抓住。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要呼唤陕西人,能否抓住难得的机遇,“过了这村没这店”。需要求真务实,找一批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坐下来,好好的研究一下规划的蓝图,利用八年,我们要把陕西建设成什么样的一个城市。

凤凰陕西:怎么样来利用这个机遇?

李刚:我认为,首先我们要重视历史机遇,认识到目前陕西有这么一个发展的环境,明确在丝路经济带上陕西承担什么样的任务,目标要清楚。比如说,中央给我们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心,对外发展的经济文化的综合高地,首先你得把任务搞清楚,而且你责无旁贷,虽然说你新疆是核心,但是你中心是陕西,要明确陕西在丝路经济带的任务和应有的担当,这是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点,是我们陕西人要静下心来,戒骄戒躁,我们要认真的做一份调查研究,到丝路上去好好的考察一番,到底丝路沿线上的国家他们处于怎么样的发展状态,他们需要什么,而我们能够给人家提供什么,这就叫市场需求嘛,有一个细致详细的考察过程,然后再考虑我们陕西的资源配置,这就是市场经济。

第三个,面临这么好的环境,我觉得咱们广大秦商,特别是域外秦商,我们全世界各地有109个商会,3万多会员单位都做的很好,控制资产达2200万亿,非常巨大,我们就出了一本书是《2014年秦商发展报告》,就把秦商的家底我们做了一个调查,秦商手里捏了2000万亿的总投资,可以利用丝路经济带建设,向家乡投资。因为陕西人有一个习惯,“富贵不归故里如衣锦夜行”,就是说你如果发家致富了,你不回故乡,就好比穿了一件漂亮衣服在夜里走,别人看不见一样。而且投资家乡也能给你带来良好的回报,不是让你搞慈善事业,我们来共赢,因为故乡有这个机会,把大量的资金利用到丝路经济带建设上来。

 

凤凰陕西:李老师,秦商现在的发展情况怎么样?

李刚:现在挺不错的,在全国排名来说应该能排在第五位,而且陕商最近几年的投资也有变化,都是一些高科技领域和项目,引领着国家发展的前瞻部分。它不仅数量发展很快,同时他的质量很高,大量的从事高科技企业,搞的都是实体经济。

凤凰陕西:但是从全国富豪排名来看,陕西人还是偏少。

李刚:毕竟还是有个过程,沿海地区,国家给了你三十年的优厚政策,陕西这才几年,包括西部大开发才十几年,真正搞这个,也就三五年的时间,发展就已经很快、很惊人了。咱们现在老讲优化结构,陕商投资的结构非常好。

凤凰陕西:您对我们秦商还是很有自信的。

李刚:那是一定的,我们陕商500年前是天下第一商帮,以后还会是。这个第一不是自封,文化在这儿放着呢,我厚德,就能承载的住。振兴中国梦走向世界,靠什么振兴?最终还是靠文化来振兴,这个文化全部都是正能量。我对陕西商人有三个定位。第一陕西人是能创造历史的人群,从古至今都是这样,汉唐盛世,毛主席长征到陕北,抗日战争的西安事变促进国共合作,才形成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

第二陕西文化具有匡扶天下的正义气节,所为厚德载物,承载者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因为毕竟是这个民族历史发祥地,讲陕西文化就讲到这个民族文化的根上去了。我们陕西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守陵人,守着他的祖陵,三大文化发祥地都是在陕西,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周文化,孔子一辈子“克己复礼”,复的什么礼?复的周礼,周文化在陕西岐山。周至楼观台是道教传播地,老子在楼观台讲道德经。历史上,佛教从印度传到长安,习主席为为什么要在长安接见印度总理,这个文化跟文化之间的交流,佛教的六大祖庭都在陕西,佛经就是在大雁塔翻译的,然后从陕西传到全国。释道佛三教都是起源在陕西,根在这儿,魂在这儿。我们陕西人是永久的土著,陕西人一旦站在这个八百里秦川就站的牢牢的,根深叶茂,说明它的文化扎的很厚,根深叶茂,五千年坚如磐石。到目前为止,还有任何一个非华夏文化以外的文化征服过陕西,上海、南京、北京等都被征服过,受到了外来文化的侵扰,你的文化是变形的。陕西文化一直都是土生土长的文化,不带杂质,最优秀的文化,所以我们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守陵人。

所以现在我细想一下,我们现在做的工作就是一个,为民族招魂,唤这个民族优秀文化的回归,这个问题解决了,我想我们民族的发展会更好。

作者简介
 
李刚,男,汉族,陕西蓝田人,1953年4月出生。著名文化学者、秦商研究专家,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特聘专家,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高校思想理论教育首席专家、陕西省委组织部特聘教师、陕西省委理论讲师团专家、西安市委理论宣讲团专家。
中国商业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对中国会馆文化做出巨大推动作用的贡献者之一;2013年被中国茶马古道研究会推举为“南木北李”研究体系的北方片学术带头人和陕西省茶马古道研究会会长。2007年以来任陕西商秦商联合会总顾问、2017年任西安市西商联合会总顾问、陕西省茶叶研究会名誉会长。
李刚教授长期以来从事经济学教学和中国经济史研究工作。
在教学方面1999年荣获陕西省教委首届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9年荣获陕西省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研究主要成果有:1.陕西省高校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任第一副主编,该书曾荣获航空航天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999年),国家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2002年)。2.全国职教学院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主编。3.陕西省三本院校统编教材《经济学基础》主编。
在科学研究方面,主要从事陕西经济史和陕西商帮史研究。主持国家级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0项,西北大学重点科研项目6项。出版专著49部,其中《陕西商帮史》获2000年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发表论文300余篇。
2011年入选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所讲专题《中国传统商人诚信文化传奇》,是西部地区第一个上百家讲坛的专家。出版的散文集《梦中妈妈的菩提树》(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被共青团中央评定为2011年全国青少年推荐书目。还是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陕商寻根》的主创人员之一和央视国际频道百集纪录片《不忘乡愁》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同时还是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文化种子论坛”主讲人之一和2016、2017丝绸之路品牌万里行专家组成员。2017丝绸之路品牌万里行专家组成员,2016年获得“第三届西部十大风云人物”经济学贡献奖。